[1]张学博, 靳晓敏.型通风综采工作面采空区漏风特性研究[J].安全与环境学报, 2015, 15(4):59-63 [2]李伟, 刘彦青, 张浪, 等.并列双型通风方式采空区瓦斯贮藏与运移规律研究[J].中国矿业, 2016, 25(10):101-106 [3]马强, 李伟, 刘彦青, 等.基于移动坐标下型与+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遗煤瓦斯涌出对比分析[J].煤矿安全, 2017, 48(1):164-167 [4]王飞, 郝亚兵, 王星, 等.并列双 型通风方式风量配比研究[J].煤炭工程, 2015, 47(2):61-63 [5]周福宝, 刘玉胜, 刘应科, 等.综放工作面“+”通风系统与煤自燃的关系[J].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, 2012, 29(1):131-134 [6]李英明, 徐继成, 张瀚, 等.综放开采偏 型通风系统及工作面参数优化研究[J].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, 2014, 31(3):483-488 [7]张浩, 王亮, 代昊.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综采工作面通风方式的选取[J].煤矿安全, 2015, 46(9):130-133 [8]杨磊, 洪克宽, 逄宁, 等.工作面“+”型通风系统向“+”型改造的研究[J].煤矿安全, 2013, 44(11):29-32 [9]张春, 题正义, 李宗翔.采空区孔隙率的空间立体分析研究[J].长江科学院学报.2012, 29(6):52-56. [10]王月红.移动坐标下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有限体积法模拟研究[D].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, 2009. [11]师修昌.煤炭开采上覆岩层变形破坏及其渗透性评价研究[D].中国矿业大学(北京), 2016. |